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9月23日,正值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由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主辦,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承辦的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展廳開幕。
與會領導和入展作者代表在開幕式上合影留念。(組織方提供)
今年是黨的百年華誕,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辦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宣布展覽開幕。陳黎明 攝
李屹宣布展覽開幕。李屹多年來十分關注支持全國農民攝影大展。他認為,作為我國首個聚焦“三農”發(fā)展的攝影品牌活動,大展首創(chuàng)農民看農業(yè)、拍農民、觀農村之舉,舉辦十年來不斷發(fā)展、完善、創(chuàng)新,真實記錄了黨領導下中國農村建設的輝煌成就和喜人變化,展示了新時期中國農民的精神面貌和藝術追求。今年是黨的百年華誕,本屆大展內容很豐富,形式有創(chuàng)新,整體水平有很大提升,用影像反映深化農村改革、鄉(xiāng)村全面振興、決勝脫貧攻堅等重大變化,為國家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前光為《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作品集》揭幕。張雙雙 攝
李前光為《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作品集》揭幕。作為當年參與組織創(chuàng)辦全國農民攝影大展的李前光,深刻感受到十年來中國農民攝影的質量發(fā)展和巨大變化。他說,農民是我國最龐大的社會群體,也是中國攝影偉大的生力軍。他們用獨特的視角豐富著攝影語言的表達和職業(yè)攝影家的局限,鑄就著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真誠和樸實的攝影風格。全國農民攝影大展留下的感人影像,將生動地告訴世界和未來——中國脫貧攻堅的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李屹(右三),李前光(左三)在中國攝協(xié)主席李舸(右二),中國攝協(xié)副主席柳軍(右一),中國攝協(xié)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高琴(左二),中國攝協(xié)分黨組成員、副主席、副秘書長居楊(左一)陪同下觀展。陳黎明 攝
李屹(右三)、李前光(左二)在李舸(右一)、柳軍(左一)、高琴(左三)、居楊(右二)的陪同下在展覽中的“農家小院”參觀。王江 攝
中宣部文藝局藝術處干部辛爽,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周由強、權益保護部主任暴淑艷、人事部主任鄭希友、機關服務中心主任郭希敏、志愿服務中心主任冀彥偉、文藝研修院常務副院長傅亦軒,中國文聯出版社黨總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尹興和中國攝協(xié)主席李舸,副主席柳軍,顧問于健、朱憲民、羅更前、賈明祖,中國攝協(xié)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高琴,以及各全國文藝家協(xié)會、文聯機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的代表,北京國際攝影周各主協(xié)辦單位代表,中國攝協(xié)在京團體會員單位負責人,大展組織工作獎獲獎單位代表,入展作者代表等出席開幕式。中國攝協(xié)分黨組成員、副主席、副秘書長居楊主持開幕式。
李舸在開幕式上致辭。陳黎明 攝
李舸在致辭中指出,全國農民攝影大展自2011年創(chuàng)辦,至今已歷經10年。這是中國歷史上首個通過攝影的方式、藝術的角度,以農民為主體,聚焦農村、記錄農業(yè)、反映農民的影像活動。歷屆大展共收到投稿近20萬件,有1500多件優(yōu)秀作品入展。十年一瞬間,大展在不斷探索中,逐步完善、充實、發(fā)展,成為廣受業(yè)界關注的品牌活動,在記錄中國農村的巨大變革,展示“三農”工作的發(fā)展成果,推動鄉(xiāng)村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宣傳黨和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等方面發(fā)揮了作用。希望廣大農民攝影人用文藝賦能鄉(xiāng)村振興,通過光影發(fā)現平凡與質樸,運用色彩還原美麗家園,透過鏡頭講述農民自己的熱忱與理想。
領導和嘉賓為大展組織工作獎獲獎單位代表頒發(fā)證書。陳黎明 攝
領導和嘉賓為入選作者頒發(fā)證書。陳黎明 攝
作為入展作者代表,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融水苗族自治縣的駐村干部龍濤在發(fā)言中提出,向全國農民攝影大展投稿的過程,于個人也是提煉、思考、再實踐的過程?,F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已全面實施,農村天地廣闊,蘊含豐富攝影題材。原汁原味的鄉(xiāng)村生活,不斷變化的鄉(xiāng)村面貌,都值得農民攝影人去關注。
李新義是河南省尉氏縣邢莊鄉(xiāng)一位農民,他的作品《歌唱祖國》在展廳中印放成巨幅呈現。他表示,能夠參加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很榮幸。作為土生土長生活在農村的農民,目睹并記錄了近些年農村發(fā)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希望越來越多的農民能夠舉起手中的相機和手機,記錄身邊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成果,定格新時代鄉(xiāng)村的感人畫面,展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陳群在一家種業(yè)公司從事宣傳工作,他的參展作品展現了制種、播種和收割的整個過程,將一個看似枯燥的行業(yè)用影像更加通俗易懂地展現出來,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個行業(yè)。
展覽現場,觀眾觀看展覽。張雙雙 攝
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自啟動征稿以來,經過社會傳播、新媒體推廣及線下講習活動,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和從事“三農”工作攝影人的響應。盡管受到疫情影響,本屆大展來稿數量仍為歷屆之最,約為上屆來稿總數的1.5倍,最終確定有效作品26456件(55868幅),其中單幅作品21696件,組照4760件(34172幅)。經過兩個階段的評選,最終共有111件作品入選,其中單幅作品71件,組照40件。
4月20日至22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評委在北京圓滿完成了評選工作,初評、終評均采取集中評選方式,全程錄像監(jiān)督,其中初評集中評選為歷屆首次。在全體評委簽署評委承諾書的基礎上,全體工作人員也首次簽署了評選工作人員承諾書。評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嚴格遵守中國文聯和中國攝協(xié)的各項規(guī)定。
展覽現場,觀眾觀看展覽。張雙雙 攝
為進一步提高作品質量,擴大覆蓋地區(qū),全國農民攝影大展自本屆起由一年一屆改為兩年一屆,大展開幕時間也固定在舉辦年的農歷秋分,即“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本屆大展以“觀察生活、關注現實”的紀實風格為主線,推出真正走進鄉(xiāng)村、貼近農民的放映、講習等系列線下活動。2021年3月,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攝影講習活動在遼寧、浙江、山西、廣西、湖北等地的鄉(xiāng)村陸續(xù)展開,通過線下活動傳播影像文化,幫助農民作者提高攝影水平。農民攝影講習導師康泰森、史春、王攀、寧舟浩、楊偉光、趙亢等在活動中分享創(chuàng)作經驗,提供攝影指導,受到廣大農民攝影朋友的歡迎。參與講習所活動的中國攝協(xié)副主席線云強說,作為中國農村巨變的觀看者,他喜歡見到攫取現代農民靈魂、充滿時代氣息的農村影像。趙亢表示,中國正處在巨大的變革中,“三農”題材正是當代攝影人繞不開的歷史機遇。
本次攝影展覽亮點頗多。展廳門口以卷軸形式懸掛著前九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的優(yōu)秀作品,以時間為軸,通過點、線、面相互映照,直觀、鮮明地體現農業(yè)生產的進步、農民生活的發(fā)展、農村風貌的變遷。
入展作者在作品前合影留念。張雙雙 攝
展覽中多媒體動態(tài)影像互動空間現場。張雙雙 攝
大展圍繞圖片呈現的多樣性、豐富性等,在展覽展示方面做了許多新嘗試。展覽現場設置了180°的多媒體動態(tài)影像互動空間,將靜態(tài)照片通過特殊技術制作成動態(tài)的效果,與麥浪的裝置和現場音樂交相輝映,令豐收的幸福喜悅迎面撲來,讓觀眾更加深入、多元地體驗攝影作品內涵。展覽中設置了多個“立體影像中島”,一改慣常平面觀展的體驗:有的將綠水青山畫面制作成紗幔,并以此為背景,將尺幅不一的照片懸掛其上,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的用竹子做成籬笆墻,圍成有樹的小院,依托院墻展陳作品,院子的5個樹墩,可以讓觀展者邊休息邊欣賞。展覽結尾還專門請畫家繪制了一面互動墻,觀眾可以用手中的蠟筆,共同繪制理想中的青山綠水和靚麗鄉(xiāng)村?;訅ε赃€特設了觀者融合互動區(qū),通過AI技術,將觀者的照片與展覽作品進行融合,觀眾可自由保存合影照片并分享傳播,更加凸顯展覽的沉浸式、互動性。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李凱文在現場負責拍攝,據他介紹,這項技術主要基于5G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拍攝之后要傳輸到網絡上,經過多核處理,進行摳圖,需要很高的網速,才能生成二維碼,讓觀展者通過掃描下載并打印圖片。
展覽現場,觀眾觀看展覽。徐曉剛 攝
入展作者在展覽現場向觀眾講解自己的照片。張雙雙 攝
攝影愛好者范先生表示,十年來,每一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自己都沒有錯過,本屆大展展出的作品體現了我國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的豐碩成果。不僅展出了攝影作品,還有很多實物裝置,提升了大家的觀展體驗。
展覽現場,利用AI摳圖技術將虛擬影像與觀眾形象相融合,觀眾正在掃碼獲取照片。張雙雙 攝
展覽現場,觀眾觀看展覽。徐曉剛 攝
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分享交流會現場。劉小索 攝
展覽開幕當天下午,大展講習導師楊偉光、趙亢在中華世紀壇發(fā)布廳分別以《我看全國農民攝影大展》和《視覺筆記——記錄中國鄉(xiāng)村》為題,與在場觀眾進行了分享交流。
據悉,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作為北京國際攝影周2021的重要展覽,將展出至10月5日。
相關閱讀
相約“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 | 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作品選登
攝影講習活動 | 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走進鄉(xiāng)村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fā)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yè)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tài),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