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參展

駱伯年攝影特展《最憶是杭州》開幕

分享:

微信圖片_20230316130154.jpg


2023年3月11日,駱伯年攝影特展《最憶是杭州》在杭州的年藝術空間與野木在林文化客廳展出。這也是駱伯年在故土上的首次主題特展活動。

駱伯年作為一名熱愛攝影藝術的民國金融家,在輾轉(zhuǎn)浙江各地、上海、重慶、香港等多地職業(yè)生涯中,攝影始終伴隨著他的工作和生活,并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獨樹一幟,具有先鋒意識的作品。

他的攝影風格受到國際和國內(nèi)多方面影響:一方面他受到了國內(nèi)沙龍攝影、中國傳統(tǒng)古典畫意派攝影的影響;另外一方面由于他長期在上海和香港兩個國際大都市的工作和生活經(jīng)歷,能夠親自接觸到歐美等國的第一手攝影資訊,使其又受到了當時美國、德國等現(xiàn)代主義攝影風潮的巨大影響:其作品極具德國現(xiàn)代主義攝影的風格,有別于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郎靜山等民國攝影家的風格。

1934年,駱伯年發(fā)表了成名作《汲甕》,開啟中國人體攝影的先河。其拼接攝影是中國當代攝影的鼻祖,對民國攝影史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部分展品賞析

1678942640163795.png

駱伯年 Luo Bonian,《春滿西湖》 組照之泉之始達

The Spring which Began to Find Vent, from the series The West Lake in Spring,1935年代

1678942641944972.png

駱伯年 Luo Bonian  無題, 1930s-1940s


駱伯年 Luo Bonian 無題, 1930s-1940s


駱伯年 Luo Bonian 無題, 1930s-1940s


駱伯年 Luo Bonian 靜物 Still Life, 1932

駱伯年 Luo Bonian 《汲甕》之一Drawing Water from a Well,1932

駱伯年 Luo Bonian 《汲甕》之? Drawing Water from a Well,1932

滿江都是棟梁材,1930s-1940s,駱伯年,郁達夫題字


相關閱讀

微信圖片_20230316130237.jpg

駱伯年(1911-2002):名筠,字伯年,藝名王素雪,1911年初生于浙江杭州一戶縣官家庭,從小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西方金融教育,畢業(yè)后成為中國銀行職員,同期開始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

1934 年,他發(fā)表了成名作《汲甕》,開啟中國人體攝影的先河。駱伯年的作品集中西技法,多數(shù)作品由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所貫穿,是民國時期較有代表性的攝影藝術家,他的風光、人像及靜物攝影,為印證那段特定時期的中國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瞬間。在他的鏡頭下:有山水景色,有行人飛鳥,也有很多靜物,乃至新美術思潮實驗的習作,其拼貼攝影是中國當代攝影的鼻祖。

代表作有:《汲甕》《春滿西湖》《任重致遠》等,多收錄于民國時期的《飛鷹》《中華攝影雜志》《美術攝影特輯》等重要攝影期刊和專輯。

作品收藏:

美國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MOMA)、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泰康空間、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中國麗水攝影博物館、大理攝影博物館等美術館與藝術機構。

作品展覽:

1930年代郁達夫題詞上海舉辦“聯(lián)誼影展”等。

2015年濟南攝影雙年展、2015年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中國攝影:二十世紀以來》、2017年劉海粟美術館《來自上海:攝影現(xiàn)代性檢證》、2017年浙江省展覽館《“文人與史詩”浙江攝影文獻展》、2018年英國倫敦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Tate)《光之形:攝影與抽象藝術百年》(Shape of Light: 100 Years of Photography and Abstract Art)、2018年淮安國際攝影館第二屆“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2019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展:攝影術傳入至今的中國攝影書寫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攝影部成立特展》、2019年銀川當代美術館《攝影180年在中國》、2019年泰康空間《1949:藝術的選擇》、2021年泰康空間《專業(yè)余 出現(xiàn)代:駱伯年與同代影人1930-1940s》。



本網(wǎng)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wǎng)絡平臺,所發(fā)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jīng)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wǎng)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wǎng)或與本網(wǎng)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lián)網(wǎng)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yè)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tài),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